從使用者反饋反推設計:常青如何打造現場真正需要的分條機
技術分享 2025-09-24
在分條與收捲設備的設計過程中,研發的功能固然關鍵,但若忽略第一線操作現場的真實需求,設計再精密也可能淪為紙上談兵。作為設備製造商,常青團隊深知,能真正改善效率與穩定性的設計,往往來自現場的回饋,而非會議室裡的推論。
操作現場最清楚:設計問題的第一線反饋者
分條機不是一台「裝好就能跑」的設備。材料特性、操作習慣、空間限制、維修需求都會影響實際表現。過去,我們發現多數客戶尋求的支援不是來自系統問題,而是來自「使用不順」:
- 換刀繁瑣導致停機時間長
- 控制方式不直觀
- 保養點隱蔽難拆影響日常保養
- 操作空間彆扭不體貼
- 電控箱內配置雜亂無章
這些問題在設計圖上看不見,卻在產線上每天都在發生。唯有從使用者的行為與需求出發,設計才能「接地氣」。
從反饋出發,推動三大方向改善
常青將過去的經驗現場反饋系統化整理為三大優化主軸,並逐步納入標準產品設計流程:
1. 機構模組可變化:因地制宜的柔性設計
我們導入模組化設計邏輯,讓機構配置依使用場景調整。例如:根據作業人員慣用方式設計操作站;針對場地空間限制,調整機構設計、維修開口位置與儀表讀取視窗。「不是讓現場配合設備,而是讓設備配合現場」,是常青貼心的設計原則。
2. 效率為本:簡化操作、縮短製程轉換時間
效率提升不是單靠速度,而是從整體流程優化出發。我們重新檢討附加機構的必要性,如刀具定位、牽料裝置、自動割斷料、人機介面設定、張力自動校正…等設計,將「三步變一步」、「五分鐘變三十秒」的可能性實現。這不僅提升產能,更降低操作錯誤率。
圖片:Nicely 最暢銷的標籤與紙張包裝產業機型之一,配備高達 1500mm 的大型複捲能力,運行速度可達 800M/min 。
3. 人性化思維:操作介面與維修設計再進化
設備再先進,終究是人來使用。透過圖像化介面與流程導引邏輯,我們強化 HMI (人機介面)故障警示與排除直覺性,讓新手更快上手。另一方面,針對維修與保養頻繁區,我們標準化了快拆模組與檢修窗設計,讓現場維護更安全、快速、透明。
回到初心:設計不是創造複雜,而是解決問題
在設計檢討會議中,我們經常問自己一句話:「這樣改,現場會不會更輕鬆?」這不是妥協,而是我們對設計真正價值的回應。設備是冷冰冰的金屬,但在現場,它影響的是真實的人——操作員、工程師、生產主管。因此,我們設計的不是機器,而是「一套能被信任的工作流程」。
技術的進化不該只向上,而應該同時向下扎根。
當一台分條機能真正貼合現場需求,它就不只是設備,而是生產力的延伸。
案例分享:一台設備的 365 天進化歷程
圖片:EG-RWL200 — 客製化一體式解決方案,整合放捲、剝離、分切、層壓與捲繞等多項功能,精準滿足客戶的專屬需求。
在這個案例裡,常青與一瑞士自精密膠材加工的客戶,花了整整一年,從需求溝通、初版設計、現場觀察、細節討論、功能微調,一路走到最終定案。這不是單純的訂製服務,而是一場雙方技術與應用經驗融合的設計共創。
這台最終成形的設備,將結合:
- 放捲(Unwind)
- 剝離(Peel-off)
- 分切(Slitting)
- 貼合(Lamination)
- 纏繞(Spooling)
五種工序於一機,在不到2米的設備內實現高度設計彈性能力。這不只是空間壓縮的設計挑戰,更是操作流程的整合難題。
客製化不是特規,而是設計邏輯的延伸。
案例設計團隊 致謝:
Amy Liu – 業務開發總監
Chi-Wang, Chen – 機械設計高專
Elmo Lee – 設計副理/電機工程師
Ray Chen – 電控工程師
Willy Chen – 機械工程師